来源:@华夏时报微博
华夏时报记者 吴敏 北京报道
一面是连续十四年盈利的稳健业绩,一面是五年间十六次股权拍卖全部流拍的尴尬局面,民生人寿这家拥有22年历史的寿险公司正陷入一种奇特的矛盾境地。
9月2日,《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阿里资产司法拍卖平台再次出现民生人寿股权的身影。湖南前进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705万股股份将以1277.95万元的价格于9月25日公开拍卖,每股作价约1.8元,仅有评估价的70%。这已经是自2020年以来,民生人寿股权第17次被推向交易市场。
令人惊讶的是,前16次尝试均以流拍告终,无一次成功交易。这种持续遇冷的局面与公司连续十四年盈利的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反差,折射出当前市场对中小型保险公司的复杂心态。
对于股权流拍原因等问题,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并未正面回复,仅表示作为全国首家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险企,公司股权结构一直保持相对稳定。目前 21 家股东单位中,仍有 14 家股东单位作为民生保险的发起人股东,自公司筹建起,便始终引领与陪伴公司发展,截至目前,公司已近十年未发生股东变更,这种长期稳定的股东关系为公司战略的连贯性提供了坚实保障。
流转困局:从溢价到折价的五年跌宕
民生人寿股权频繁被摆上货架始于2020年7月。当时山东华乐实业集团(下称“华乐实业”)作为首家尝试转让股权的股东,将其持有的1050万股股权以4021.92万元的价格起拍,折合每股约3.83元。彼时市场对保险股权还保有相当程度的青睐,但首次拍卖并未如愿成交。
随后的几个月内,华乐实业又进行了两次尝试,将起拍价格逐步下调至3619.728万元,每股价格降至3.45元,依然无人问津。2020年11月,通联资本加入股权转让行列,将其持有的3400万股股份以1.1764亿元的价格起拍,每股约3.46元。
在一个月后的第二次尝试中,通联资本将起拍价打8.1折降至1.05876亿元,约合每股3.11元。到2020年12月底,该股东甚至改变策略,将拍卖股份数量降低至387.4万股,起拍价1206.36万元,维持每股3.11元的定价,结果依旧流拍。
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21年3月。湖南前进投资拟将所持全部705万股股份进行拍卖,起拍价设置为1059.548万元,按此计算每股仅约1.5元,较首次拍卖价格下跌超过60%。这种断崖式的价格下跌反映了市场对民生人寿股权价值的重新评估。
此后关于民生人寿的股权拍卖价格,多数改为密封报价或面议,每股价格不再公开透明。这种变化背后,或许也隐藏着股东对股权价值持续走低的担忧。
较大比例的股权转让同样遭遇困境。2021年11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披露了两笔股权转让项目,涉及民生人寿13%以上的股权,来源于公司第三大股东海鑫钢铁集团。海鑫钢铁作为山西省曾经最大的民营企业,早已破产重整。
其持有的民生人寿7.88亿股股权自2021年起先后五次在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均未能找到接盘方。这种大规模股权的持续流拍,充分说明了市场对保险股权,特别是中小险企股权的谨慎态度。
民生人寿的困境并非个例。近年来,监管部门加强了对保险公司股东资格和资金来源的审核,强化股权结构监管,加强穿透监管,使得保险股权转让门槛大大提高。“限金令”要求央企回归主业,让中色股份这样的国资股东选择退出民生人寿。而民营企业则面临回笼资金的压力,中小险企股东正在加速离开保险业。
中色股份作为民生人寿第六大股东和唯一国资背景股东,曾多次尝试转让所持全部6.17%股权。该公司明确表示退出是为了“更好地聚焦实业、突出主业、专注专业”,这种表态代表了当前许多产业资本对保险业的态度。
北京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教授朱俊生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多数中小寿险公司具有如下共性,如负债端历史包袱、资产端信用与久期管理能力有限、渠道弱化、治理改善空间大、资本补充压力高。因此“多次流拍”常见于治理权不清晰、资产负债缺口大、转型路径不清的中小险企股权项目。
在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看来,民生人寿股权多次流拍主要源于三方面因素。他告诉本报记者,首先,估值与市场预期存在差距,在当前经济环境下,投资者对保险股权的风险溢价要求提高;其次,保险行业监管持续趋严,对股东资质、资金实力等要求不断提升,增加了投资门槛;再者,中小险企普遍面临盈利压力,在利率下行和资本市场波动背景下,投资收益承压,影响了股权吸引力。
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则向本报记者表示,民生保险作为一家保险持牌金融机构,投资人的资质受金融监管总局监管约束及市场监督,一方面,根据《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取得保险公司股权应当经过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对股东资质及入股资金来源的双重审核;另一方面,《国务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保险行业“必须坚持从严监管,确保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在保险行业“强监管、防风险、促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的大背景下,保险公司的股权变动均需经过严格的监督和管理。
“至 2024 年,公司已连续三年进行分红,既以稳健回报回馈股东长期陪伴与信任,更彰显了民生保险强劲的盈利能力与抗风险能力,构建起公司与股东携手共进、互利共赢的良好格局。”上述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说道。
经营业绩波动:新产品青黄不接的挑战
股权频繁流拍的背后,是投资者对民生人寿经营前景的担忧。2025年上半年,该公司保险业务收入74.95亿元,同比下降4.69%;净利润3.57亿元,同比下降30.68%。
仔细分析其产品结构,问题更为清晰。上半年民生人寿签单保费前五的产品中,前四款均已停售,且停售日期均在2023年9月之前。这意味着民生人寿上半年保费规模主要由续期保费带动,新产品表现乏力。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数据,自2024年8月以来,民生人寿仅上新5款人寿保险和7款年金保险,其中分红型产品各仅有1款。在利率下行的市场环境中,各大保险公司纷纷转向分红险市场,民生人寿的迟缓反应显得格外突出。
分红实现率指标也不容乐观。2024年,民生人寿43款现金分红类产品的分红实现率区间在55%-113%,但大部分产品集中在50%-60%之间。全年分红实现率平均值仅为53.7%,低于累计三年60.2%的平均水平。这反映出公司在产品策略和投资能力上面临的挑战。
面对分红险市场竞争加剧,杨帆认为,中小型保险公司应聚焦于产品与服务创新、渠道拓展、投资能力提升及品牌建设四大差异化策略:在产品端,需深耕细分市场开发专属产品,强化保障功能并设计灵活分红结构;在服务端,应提供专业个性化咨询,借助科技手段打造高效便捷的客户体验;在渠道端,需深化银证合作,布局数字化销售网络,发展社区化场景营销;在投资端,要聚焦特定领域打造专业优势,优化资产负债管理提升分红稳定性;同时,通过建立透明分红机制、强化客户教育及公益行动塑造专业可信赖的品牌形象,形成以客户价值为核心的差异化竞争力。
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在产品与服务体系上,公司紧紧围绕中等收入群体,不断完善有民生特色的产品体系和增值服务体系,满足用户全方位、多生命周期、多样化、个性化的保险和服务需求。在资产配置上,通过对宏观经济和市场趋势的研判能力,优化风险收益结构,调整资产配置,保障偿付能力充足率等风险指标的稳定。
在险种结构上,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称,主要以偏重保障、长期储蓄的传统险为主, 良好的业务结构,为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渠道建设上,良好的渠道建设为保单品质提供了保证,保单继续率持续稳定,一方面个人代理渠道为公司最主要的销售渠道,公司持续专注个险渠道,推动了一系列针对代理人队伍的建设与优化等多方面制度的改善;另一方面基于公司整体战略和规划积极与各银行渠道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深耕用户经营与服务,匹配对应保险产品,实现精准营销。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家经营区域遍布26个省市、有21家股东的公司,民生人寿的管理团队极为精简,目前仅有4名高管。根据民生人寿披露的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该公司目前4名高管分别为董事长鲁伟鼎、总经理吴志军、总精算师关娇阳(兼任首席风险官、临时财务负责人)、审计责任人陶东胜。
在朱俊生看来,小班子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制度化的制衡与专业覆盖。有利之处在于决策链条短,在产品迭代、渠道策略、小范围组织调整上反应更快;对中小公司“以快制胜”有帮助。但需要避免权力过度集中与关键人风险;专业覆盖不足,因为寿险公司需要精算、投资、合规、再保、核保、理赔、信息科技等多维专业,过小的高管班子易出现盲区。同时,合规审慎要求更高,监管对公司治理、独董作用、首席风险官与首席精算师的独立性与到位性有硬性要求。
“保持小而精的行政班子可以,但必须以制度补齐制衡:完善独立董事、监事会与风险、审计、提名、薪酬、投资/ALM等委员会架构;确保CRO、AA在重大事项上拥有实质性一票否决或强制复核权;建立授权边界、重大事项清单与双签机制。这样既保效率,又保风控。”朱俊生说道。
对于下一步发展规划,民生人寿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未来,公司将继续坚持聚焦个人代理人渠道建设,积极推动创福业务发展,逐步形成主次分明、多渠道服务中等用户群体的新格局。重点建立与中等用户群体精准匹配的产品体系、 服务能力和绩优队伍, 聚焦中等收入用户群体聚集地,深耕核心区位建设,推动省会城市和城市型机构平台突破;着重开拓创福业务,以江浙沪地区为重点,为目标用户群体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保险服务。
责任编辑:冯樱子 主编:张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