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S:中国“猛龙”的猎杀基因
这架绰号“猛龙”的双座战机,是中国航空工业完全自主设计的代表作。它摒弃了传统战机的平直机翼布局,采用三角翼+三角鸭翼的近距耦合设计,机身线条凌厉如刀锋。座舱内两块大尺寸液晶屏取代了传统仪表盘,飞行员指尖轻触就能调取战场态势,机载雷达扫描范围超过百公里,藏再深的敌机也难逃它的“火眼金睛”。
最让对手胆寒的是它的机动能力。鸭式布局配合全权限电传操纵系统,让歼-10S能在0.2秒内响应飞行员操作。装上国产“太行”发动机后,推力13吨的涡扇心脏推动战机以2.2马赫刺破音障,旱地拔葱式的垂直爬升更成了招牌动作。别看它体型比歼-11BS小一圈,挂载的PL-10E格斗导弹配合头盔瞄准具,能让飞行员“看哪打哪”,大离轴角射击堪称空战绞杀利器。
歼-11BS:空中重剑的攻防困局
作为苏-27家族的“中国化身”,歼-11BS生来就是空中堡垒。21.9米的修长机身搭载两台涡扇发动机,载弹量高达8吨,航程逼近4000公里,足够从北京直飞南海再杀个回马枪。最新改进型换装KLJ-7A有源相控阵雷达后,连隐身目标的微弱信号都无所遁形。12个武器挂点能同时挂载PL-15超远程导弹和鹰击-91反辐射导弹,火力碾压堪称“空中武库机”。
但重型机的优势在近距格斗中反成软肋。当歼-10S凭借轻巧机身切入内圈,歼-11BS的转弯半径劣势立刻暴露。双座设计本为提升武器操控效率,后舱武器官盯着雷达屏调整参数时,前舱飞行员却要分神应对来自后方的死亡凝视。尽管进气道涂覆了吸波材料、垂尾采用锯齿设计降低雷达反射,但面对咬尾的“猛龙”,这些隐身优化远不如干扰弹来得实在。
龙争虎斗:胜负在毫秒之间
模拟空战的剧本从不按体型大小分配角色。歼-11BS总想拉开距离发挥远程火力优势,可一旦被歼-10S突入3公里内,战局立刻逆转。网传的对抗视频里,“猛龙”以70度大仰角急转,机腹几乎擦着“应龙”的垂尾切进内圈,后者的干扰弹疯狂倾泻,依旧被机炮锁定环牢牢套住。这种压迫感源自实战化训练的数据积累——空军部队近年将“红蓝对抗”强度拉到极限,飞行员刚落地就冲进讲评室复盘,摔了头盔喊出“再打一次!”是训练场常态。
高原演训更暴露了重型机的适应短板。歼-11BS在低氧环境下发动机推力衰减明显,而歼-10S的“太行”发动机通过数字电传精准调节供油量,在5000米海拔照样做出9G过载机动。有飞行员亲历过雪山突防:重型机为规避雷达被迫贴地飞行,眼睁睁看着歼-10S利用山谷地形玩起“跳崖规避”,转眼消失在山脊线另一侧。
对抗背后:体系进化的胜负手
双雄争霸的本质是作战体系的代际竞争。歼-11BS代表着平台中心战的巅峰,双座分工、远程狙杀的思路延续自苏-30MKK的战场哲学;而歼-10S则是信息中心战的产物,飞行员通过高速数据链共享战场信息,甚至能调用预警机传感器发起“A射B导”式攻击。
当东部战区空军开展跨昼夜对抗时,歼-10C(歼-10S的升级版)已实现雷达、光电、电子战系统交联,夜间被“击落”的飞行员盯着屏显数据苦笑:“这家伙的相控阵雷达连干扰源方位都能测出来!”
更耐人寻味的是装备迭代路线。歼-11BS虽持续升级雷达和武器,但机体结构仍脱胎于30年前的苏-27;歼-10S却从A型到C型完成三次蜕变,DSI进气道降低阻力、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翻倍、导弹射程覆盖20公里到200公里。这种“小步快跑”的进化模式,让“猛龙”成为我军量产时间最长的三代机,至今仍在生产线焕发生机。
机场跑道尽头,夕阳给两架返航的战机镀上金边。歼-10S座舱里,飞行员抹了把汗津津的额角,雷达屏上残留着刚才锁定的红色三角符号;歼-11BS的武器官则盯着电子战吊舱回放数据,本子记满干扰弹发射时机与雷达告警的对应参数。塔台无线电里传来新的指令:“明日对抗高度差1000米,设置电磁干扰环境。” 地勤人员已推着导弹挂车跑向机腹——胜负从来不是终点,那片被航迹划破的长空,才是中国空军真正的演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