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正驾驶一架医疗运输机,机舱里病人昏迷不醒,机组忙着和金门的塔台联系。忽然,你发现窗外百米远的空域,一架解放军战机正静静伴飞——没有喊话,没有危险动作,甚至连无线电里都一片安静。
这不是电影,而是岛内媒体爆料的真实事件。
为什么要“目视确认”?
台媒说,这架飞机早就通过ADS-B广播了身份,解放军完全没必要出动战机。听上去很合理,但问题是——ADS-B的信号能伪造,情报部门把民航机改装成“羊皮狼”执行任务,也不是没先例。
所以解放军坚持“目视确认”,其实是信息战时代的基本防范:宁可多看一眼,也不在灰色地带留下漏洞。
更重要的是,这次派出的机型组合——歼-10加歼轰-7——并不是为了炫耀肌肉,而是体现一种“全谱覆盖”:前者机动灵活,适合空中识别;后者滞空时间长、载弹量大,能在巡航中顺便兼顾海上监控。这不是单纯的巡航,而是一次体系化演练。
沉默的注视
换个角度想,对那架医疗运输机的飞行员来说,恐怕直到降落后才从空管口中得知——“刚才你旁边一直有解放军战机”。
那种后知后觉的心情,大概就像你发现自己刚从悬崖边走过,却毫无察觉。
这其实就是解放军想传达的信号:不需要喊话,不需要挑衅,单单是“沉默的注视”,已经足够让对方感受到谁才是台海空域的主人。
威慑的现实逻辑
台湾海峡平均宽度只有180公里,解放军战机日常巡航距离台湾岛不到百公里。以霹雳-15空对空导弹的200公里射程计算,解放军在“日常位置”就能覆盖台军大部分空域。
台军近几年几乎不敢踏入海峡西部空域,只能靠雷达“远程围观”,这次也没敢护航医疗机,更没喊话。
长远看,这不仅是战术问题,而是战略准备:今天能伴飞一架医疗机,未来也可能拦截外援运输机,切断台岛的“空中生命线”。
真正的威慑,不在于枪口对准谁
岛内媒体炒作这件几个月前的旧事,表面上是制造紧张氛围,实际上反映了一种深层无奈:他们很清楚台军已被压缩到狭小的空域里,面对解放军的沉默注视,无能为力。
而对大陆来说,这次行动是一次专业的查证,也是未来“围台战略”的小小预演。
但值得思考的是:当军事威慑与民航飞行交织在一起,如何避免灰色地带擦枪走火?这不是台军要回答的问题,而是整个地区安全架构的挑战。
真正的威慑,从来不是一声怒吼,而是让对手在沉默中意识到:逃无可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