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军事

24小时歼敌1435人!俄军“绞肉机”再升级:乌军装甲荒暴露,无人机成最后救命稻草

俄军24小时战报:乌军“钢铁贫血症”加剧,战场天平彻底倾斜据俄罗斯国防部最新战报,过去24小时内,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发起“雷霆扫荡”,以精准火力覆盖乌军防线,一举歼灭乌军1435人,摧毁7辆装甲车、75辆军用汽车、10门火炮、10座电子战基站、2部反炮兵雷达、11座弹药库及6座物资仓库。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近期单日歼敌纪录,更暴露出乌军在装备与后勤上的致命短板。

俄军24小时战报:乌军“钢铁贫血症”加剧,战场天平彻底倾斜

据俄罗斯国防部最新战报,过去24小时内,俄军在乌克兰战场发起“雷霆扫荡”,以精准火力覆盖乌军防线,一举歼灭乌军1435人,摧毁7辆装甲车、75辆军用汽车、10门火炮、10座电子战基站、2部反炮兵雷达、11座弹药库及6座物资仓库。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近期单日歼敌纪录,更暴露出乌军在装备与后勤上的致命短板。

装甲荒蔓延:乌军“汽车轮子上的军队”难以为继

从俄军公布的战损清单可见,乌军坦克几乎“绝迹”,装甲车使用率也低至个位数,取而代之的是75辆被摧毁的军用汽车。这一现象背后,是乌军“钢铁贫血症”的全面爆发。

自2023年夏季反攻失败后,乌军损失超2000辆主战坦克,西方援助的“豹2”“挑战者2”等重型装备因数量有限,仅能部署于少数精锐部队。为维持机动性,乌军被迫将民用卡车、越野车改装为战场载具,甚至出现“皮卡架机枪”的窘况。然而,这些“脆皮”目标在俄军无人机与炮兵的“猎杀清单”上优先级极高——仅过去一周,俄军就通过“柳叶刀”巡飞弹击毁乌军汽车超300辆,平均每4辆汽车就有1辆被毁。

更致命的是,汽车机动需依赖公路网,而俄军正通过“点穴式”打击切断乌军后勤动脉。例如,在扎波罗热方向,俄军使用“伊斯坎德尔”导弹摧毁乌军第47机械化旅的燃油库,导致该部200余辆汽车因缺油瘫痪,最终被俄军全歼。军事专家指出:“当一支军队的命脉系于汽车轮胎时,其崩溃速度将远超预期。”

24小时歼敌1435人!俄军“绞肉机”再升级:乌军装甲荒暴露,无人机成最后救命稻草

展开全文

火炮哑火:乌军“炮兵时代”终结,无人机成唯一遮羞布

与装甲车的“稀缺”相比,乌军火炮的损失更显蹊跷——24小时内仅10门火炮被毁,远低于此前日均30门的水平。这一数据并非俄军火力不足,而是乌军“无炮可用”的无奈写照。

据开源情报显示,乌军现役火炮中,60%为苏联时代遗留的D-30榴弹炮、2S1“康乃馨”自行火炮,这些老旧装备因缺乏备件,平均每发射200发炮弹就需返厂大修。而西方援助的M777超轻型榴弹炮虽精度高,但依赖GPS制导,在俄军电子战干扰下命中率骤降50%。更糟糕的是,乌军炮弹库存已逼近临界点——美国承诺的155毫米炮弹因产能不足,月交付量从10万发锐减至4万发,仅够乌军维持3天高强度作战。

火炮的衰落直接导致乌军战术转型。为弥补火力不足,乌军将无人机作为“空中炮兵”使用。例如,在阿夫迪夫卡方向,乌军第47旅使用“弹簧刀”巡飞弹摧毁俄军3辆坦克,但这种“蚂蚁啃大象”的战术效率低下——每架无人机造价2万美元,而俄军一辆T-72坦克成本仅50万美元。军事观察家警告:“当无人机成为唯一反击手段时,乌军已退化为一支‘游击队’。”

战线焦灼:俄军“围三阙一”显成效,乌军“拆东墙补西墙”难持久

红军城:乌军精锐反攻受挫,俄军“调虎离山”奏效

作为顿巴斯战场的核心枢纽,红军城方向成为俄乌双方“绞肉机”的最新注脚。乌军总参谋部为夺回主动权,从苏梅州调集第92机械化旅、第82空突旅等精锐部队,在红军城以北对俄军突出部发起反攻。然而,俄军早有准备——其第155海军步兵旅利用地形构筑三道防线,并部署“道尔”野战防空系统封锁乌军空中支援。激战三日后,乌军反攻部队伤亡超800人,仅推进2公里,反被俄军包围两个营级战斗群。

更致命的是,俄军趁乌军主力北调之机,对红军城南翼的基米特罗夫发起突袭。俄军中部集群从北、东、南三面合围,仅用12小时就突破乌军第一道防线,逼近城区中心。乌军被迫从红军城以北抽调第36海军陆战旅增援,导致北线防御出现缺口——俄军侦察无人机已发现这一战机,预计将在48小时内发起新一轮攻势。

24小时歼敌1435人!俄军“绞肉机”再升级:乌军装甲荒暴露,无人机成最后救命稻草

哈尔科夫:俄军“管道奇袭”再建功,乌军“心理防线”崩溃

在哈尔科夫库皮扬斯克方向,俄军再次上演“地下突袭”经典战术。据俄军战报,其第138摩托化步兵旅突击队通过天然气管道潜入市区,在市中心广场引爆预置炸药,一举摧毁乌军第14机械化旅指挥部,造成包括旅长在内的200余人伤亡。这是俄军第三次使用管道进攻战术,而乌军仍未吸取教训——其防御工事仅覆盖地面,对地下管网毫无防范,导致市区防御体系被“从内部瓦解”。

目前,俄军已控制库皮扬斯克50%市区,乌军残部退守火车站与工业区,依托混凝土厂房构建“最后堡垒”。然而,俄军“飓风”火箭炮正对乌军阵地实施24小时火力覆盖,每轮齐射可投送12吨高爆弹药。乌军士兵在社交媒体哀叹:“我们像老鼠一样躲在废墟里,等待下一轮轰炸。”

24小时歼敌1435人!俄军“绞肉机”再升级:乌军装甲荒暴露,无人机成最后救命稻草

瑟尔斯基“救火”失败:乌军“裱糊匠”难挽败局

面对东部集群在扎波罗热州的凌厉攻势,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被迫“挥泪斩马谡”——一次性撤换第10山地突击旅、第80空突旅两名军长。然而,这一举动被外界视为“情绪化决策”——被撤职的两名指挥官近期并无重大失误,其部队失利主因是装备与兵力不足。

事实上,瑟尔斯基的困境折射出乌军整体危机。据西方智库统计,乌军现役部队中,60%士兵未接受完整训练,30%装备因缺乏维护无法使用。为填补战线缺口,乌军甚至将国土防御部队、警察部队投入前线,导致后方防御形同虚设。例如,在赫尔松方向,俄军侦察小组仅用2小时就渗透至第聂伯河左岸,而乌军竟未察觉。

军事评论员指出:“瑟尔斯基就像一个用胶带修补漏水水管的工人——无论他如何努力,整个系统都在崩溃。”随着冬季临近,乌军将面临更严峻考验:泥泞地形将限制装甲部队机动,而俄军空天军可借机扩大轰炸范围。若西方援助不能及时到位,乌军或将在2024年初迎来“战略级溃败”。

结语:

从装甲车的“绝迹”到火炮的“哑火”,从红军城的“调虎离山”到哈尔科夫的“管道奇袭”,俄军正以系统性优势碾压乌军残存抵抗。当战场天平彻底倾斜,泽连斯基政府或许该思考:继续这场“不对称战争”,是否只是用乌克兰人的鲜血为西方地缘博弈买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水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53035.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