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府的“加税”战术,一直以来都是它用来施压对手的一种常规手段。特朗普在外交上从不缺乏强硬的态度,他一方面希望通过增加关税来削弱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又不愿自己当出头鸟。因此,他把责任推给了欧盟,要求其首先对中印加税。一旦欧盟回应,这将为美国跟进打下良好基础,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打击。然而,欧盟显然并不打算轻易接手这一“烫手山芋”。
欧盟的处境复杂且尴尬。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面临能源危机,多个国家依然依赖俄罗斯能源,尤其是东欧国家。这使得欧盟在执行对俄制裁时步履艰难,许多成员的政治立场和经济利益使他们无法完全支持美国的对俄措施。尤其是在能源领域,欧盟尽管面临美国的强大压力,但许多国家依然在与俄罗斯做生意,甚至在私下继续购买俄罗斯的能源。
如果欧盟真的对中国和印度实施关税,那么它将不得不切断与中国的经济联系,而这对于欧盟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中国是欧盟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与中国的关系涉及到几乎所有重要领域:从汽车、电子到新能源技术,哪一项不需要依赖中国的供应?尤其是在稀土资源方面,中国几乎主宰了全球市场。对欧盟来说,贸然与中国翻脸无疑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冲击,而中国一旦采取报复性措施,欧盟的高科技产业链将面临崩塌的危险。
因此,欧盟在面对特朗普的压力时,实际上并没有完全一致的立场。一方面,美国在能源制裁上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欧盟内部却没有完全断绝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而最让欧盟头疼的,是中方在稀土资源上的“反击”。
特朗普的压力战术可能让欧盟在外交上保持了一定的紧张关系,但中国显然没有等待欧盟做出回应。通过一系列针对稀土出口的管控措施,中国几乎切断了对欧盟的稀土供应。这一举措,直接影响到了欧盟的一系列高科技产业,包括汽车、芯片、风力发电等领域。无稀土供应,欧洲的高科技产业链便像是失去了“血液”,寸步难行。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彦辞公开抱怨,“商会会员企业所需的140多份出口许可证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获批”。更严重的是,许多企业由于货运延误和供应链断裂,已经面临停产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欧盟的制造商、芯片企业纷纷向中国提出豁免请求,但目前仍未得到实质性回应。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国的出口管制措施是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且是非歧视性的。”
这一反制手段,迅速打乱了欧盟的节奏。欧盟的汽车制造商、电子厂商纷纷面临生产延迟、停工裁员等问题,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芯片领域,欧盟的产业链陷入空前的危机。这一切,正是中方用“稀土牌”打出的强硬一手,显示出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战略地位。
特朗普原本希望能够拉拢更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在对中印加税问题上形成统一战线。然而,事与愿违,日本不仅没有在这一问题上站在美国一边,反而明确表态:“日本不会对中国加税,尤其是因为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日本的态度非常坚决,其原因既有经济上的考量,也有地缘政治的考虑。
日本的经济与中国密切相关,尤其在高科技领域。中国不仅是日本重要的贸易伙伴,还是日本稀土和其他关键资源的主要供应国。如果日本支持对中国加税,它的制造业将遭受重创,尤其是高科技产业链。更重要的是,日本仍依赖俄罗斯的能源供应,如果与中国站在对立面,可能导致日本在能源供应和全球贸易中的孤立。
因此,日本的选择十分清晰:即使面对特朗普的压力,它也不愿意因此断绝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日本深知,中国已经成为其无法回避的战略伙伴,而与中国的合作,尤其是在稀土资源和高科技领域,正是其产业链稳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