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前段时间的九三大阅兵,还是如今正在举行的长春航展,歼-16都以主力战机的身份参加,哪怕在歼-35服役后,歼-16在人民空军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动摇,并且伴随着歼-16D改进型的出现,歼-16的如今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丝毫不亚于五代机,反倒是另一款四代半战斗机歼-10C,在九三大阅兵期间只能负责在队尾拉彩烟了。如今成飞已经将歼-10C的生产线转移到了别的厂家,未来解放军应该不会继续增加歼-10C的采购数量了,反倒是同为四代半的歼-16生产线一直处于高速运转状态。
在最近央视国防军事频道的节目中,出现了一架生产编号为1518的歼-16战斗机,15代表着量产批次,18则代表是该批次的第18架,按照一个批次生产30架飞机来计算,目前歼-16的产量已经逼近450架大关了,数量甚至比歼-20还多,要知道歼-16与歼-20可是差不多同一时期服役的,从歼-16的生产数量也能够看出来,在解放军心目中,歼-16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歼-20。
可许多人应该没想到,如今大红大紫的歼-16,就在7、8年前可是被许多人冷嘲热讽的存在。这件事要倒回2016年前后,那时候成飞与沈飞的口碑可谓冰火两重天。成飞先后成功研发歼-10与歼-20,枭龙战斗机也成功出口,其创新精神与“逆袭式”的发展历史,得到了绝大多数军迷的好感。反观当时的沈飞,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在苏-27这个平台上用功,国产化的歼-11A/B都被视为苏-27的仿制品,再加上研发的歼-15舰载机早期曾经出现过事故导致试飞员牺牲、自研的FC-31(也就是后来的歼-35)进度缓慢,沈飞这个曾经的中国“歼击机摇篮”,被许多军迷贴上了“不思进取”的标签。
而到2016年的时候,恰逢俄罗斯开始向中国交付苏-35战斗机,中国重新引进俄罗斯战斗机这件事被实锤后,沈飞也跟着遭受了许多不客观的批评,批评的依据就是“如果沈飞能造出型号更好的歼-11战斗机,中国压根就不会买苏-35”。
而歼-16就是沈飞风评最差的时候浮出水面的,2014年,一架带有空速管的编号1601的歼-16照片出现在网络上,2017年,歼-16正式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上亮相,央视解说词提到该机型“大幅提升了电子战能力”。虽然沈飞成功研发出歼-16,可是当年网络对歼-16的冷嘲热讽,丝毫不比对沈飞的冷嘲热讽少。
那时候网络上到处充斥着对歼-16的质疑,有的认为歼-16太贵、有的认为歼-16连苏-30都不如,反正都不看好歼-16能大量生产。在批评者眼中,歼-16就是苏-30MKK的仿制品,在中国已经拥有了歼-20的情况下,生产歼-16就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那么真实的歼-16到底是什么样子呢?想要了解歼-16,就要从歼-11说起,许多人都认为沈飞一直吃苏-27的老本,是不思进取的行为。可是众多批评者们都没有好好思考一个问题,到底是沈飞自己吃苏-27老本,还是军方想让沈飞吃苏-27老本。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早就针对苏-27形成了一整套完善的研发、维保、训练、升级体系,任何一个正常的军事强国,都不可能让一个军种同时列装2款同代但设计迥异的重型战斗机,比如美国空军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就是F-15,哪怕到了2025年订购新的四代重型机,依旧是F-15的改进型。
俄罗斯空天军的四代重型战斗机就是侧卫系列,无论苏-30、苏-35还是苏-34,其实都是苏-27的改进版本。同理,中国空军装备了苏-27之后,就注定未来的四代重型机就只能围绕苏-27进行不断改进升级,沈飞就必须在苏-27这个平台上不断优化出新飞机,最终也就成为了批评者口中的“不思进取”。
以沈飞的技术实力,连五代机都能研发出来,难道还搞不出一款自创的第四代重型战斗机?其实完全可以,可这样做毫无意义,因为同为四代重型机,自创的四代重型机在性能方面不会与苏-27平台发展出来的重型机有实质性区别,大家的战斗力都差不多,那军方装备这种自创的四代重型机有什么意义?反而会导致后勤、训练体系更复杂,间接降低了战斗力。而且自研新平台需要花时间去解决可靠性问题,意味着需要消耗各种资源,对战斗力提升却没有任何好处,就算沈飞想自研,军方也不会同意。直接利用成熟的苏-27平台去设计出新战机,无论是时间成本还是资源成本,消耗都远低于自研四代重型机。
所以即便是美国空军如今重新采购四代机,也没有让波音公司重新研发一款重型四代机,而是在F-15的基础上进行升级(其实就是把卖给卡塔尔的F-15QA出口转内销),推出了全新的F-15EX战斗机。从外形来看,F-15EX与F-15几乎没啥差别,但是内部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斗力成倍提升。
歼-16其实也是这个道理,许多人都认为歼-16是苏-30MKK的仿制品,其实歼-16与苏-30MKK输于不同的分支,当年中国引进苏-27的生产线,其实只能组装单座的苏-27,俄罗斯并未提供双座苏-27UBK的生产技术。后来中国自己摸索出了采取国产发动机、国产航电系统、国产武器系统的歼-11B战斗机,此时的歼-11B除了外壳,其它方面已经基本跟苏-27没啥关系了。在歼-11B的基础上,中国又改进出了双座版的歼-11BS战斗机,并应用了数字化电传操控系统,飞行品质比苏-27UBK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而歼-16则是在歼-11BS的基础上继续升级的产物,对于2010年之后的中国来说,苏-30MKK已经是一个落后的平台了,歼-16并非苏-30MKK的山寨,而是沿用了苏-30MKK的多用途发展思路,将歼-11BS升级为一个强大的多用途作战平台,简单来说歼-16就“歼11BS肉体+五代机的航电系统+苏30MKK的多用途设计思路”产物,当然为了更好的发挥出苏-27这个平台巨大潜力,歼-16的机体结构进行了加强,最大载弹量提升到10吨级别,并具备了空中加油能力。如今看来中国当年引进苏-35,更多是在早期苏-27与歼-11A大批量退役、新型战斗机还无法快速服役情况下,一种维持编制的权宜之计,顺带观察一下外国同行的先进战斗机到底有几斤几两,24架苏-35完成交付后,中国就再也没有下新订单,也从侧面说明在解放军心目中,苏-35远不如歼-16。
歼-16服役后,迅速得到了解放军的青睐,在2019年与巴基斯坦空军的联合演习期间,歼-16表现出恐怖的压制力,一度让巴方参演飞行员破防,要知道巴基斯坦这批飞行员并非没有见识,长年与印度的苏-30重型战斗机打交道,之前还曾赴土耳其参加演习,与美国空军的F-15重型战斗机进行过切磋,可即便这样,巴方飞行员面对歼-16的时候依然束手无策。
解放军虽然装备了歼-20重型战斗机,但是歼-16依旧在电子对抗、反舰、对地打击方面表现出极高的价值,这方面是单引擎歼-10C无法比拟的。电子战型号的歼-16D服役后,迅速成为了五代机的黄金搭档,进一步提升了五代机的战场生存能力。对于解放军来说,具备隐身能力的五代机,只能保证自己的战场生存能力,可具备区域电子屏蔽能力的歼击-16D,却能够伴随一线航空兵执行任务,提升整个攻击机群的战场生存能力。如果要用游戏来比喻的话,歼-20属于能够带飞全队的打野或者刺客,歼-16则是全队的坦克或者辅助,能够给全队带来增益。
也正因为如此,在歼-20与歼-35服役后,歼-16非但没有停产,产量不降反增,成为世界上产量最多的四代半重型战斗机。而沈飞在不断完善歼-15与歼-16的同时,还成功研发出歼-35隐身战机,并且还分成了空军型与舰载型两种型号,展现出沈飞不愧为中国的“歼击机摇篮”,沈飞这么多年以来并没有吃苏-27的老本,而是按照军方的要求不断供应各种先进战斗机。
相比在美国战斗机领域一家独大的洛克希德·马丁,中国能够同时拥有成飞与沈飞,还有贵飞、西飞这些军用飞机制造企业,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正因为有了这种互相竞争、互相进步的关系,中国才能在短时间内搞出了多款先进战斗机。而这种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又在六代机领域形成了良性发展,反观美国为了防止洛克希德·马丁形成垄断,只能强行将研制六代机F-47的任务交给了波音,将来无论是成飞的六代机服役还是沈飞的六代机量产,性能与可靠性都将是波音六代机无法比拟的。